時間:2014-05-04 14:09:49
作者:世邦機器
降低損失貧化方法
合理布置回采巷道
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可減少礦右損失,提高純錳礦石回收率,可以從兩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盡量減少本分段的脊部損失礦量;另一方面在下分段將它非常大限度地回收回來,為此,上下分段回采巷道應采用菱形交錯布置,使每次崩落的錳礦石層為菱形體,且使它與放出橢球體輪廓相符,以大幅度減少錳礦石損失。
若上、下分段回采巷道垂直布置,其崩落錳礦石層高度比菱形布置減少一半,純錳礦石的放出橢球體高度也減少一半,純錳礦石回收率大大降低。垂直布置不能將上分段兩側脊部損失錳礦石放出,下分段又留下一部分脊部錳礦石不能放出,這就大大增加了錳礦石損失。
合理布置分段巷道
分段巷道可以在脈外,也可以在脈內。脈內布置時,可以得到副產錳礦石,減少多巷道的廢石掘進工作量,但通風條件較差。回采至應力集中較大的巷道交叉口時,為保證安全,一次需要放出爆破4~5排炮孔的礦量,過大的崩礦步距必然使錳礦石損失增加。因此,一般都采用脈外分段巷道。
當礦體傾角小于放出角時,將在下盤損一部分錳礦石。傾角越小,損失越大。回采傾角較緩的厚大礦體,沿下盤開掘脈內分段巷道,除有下盤損失外,還有巷道交叉口處的損失,因此這種布置方式要比其他布置方式的錳礦石損失都大。為減少下盤損失,可以使回采巷道垂直走向布置并在靠近下盤的礦巖接觸帶開切割槽,由下盤向上盤退采。上盤脈內分段巷道上部是一個三角礦帶,礦量少,巷道交叉口處的錳礦石損失也大為減少,并可在下分段回收。
合理的進路間距
合理的進路間距是指合理的分段高度與回采巷道間距,分段高度除應根據鑿巖設備、鑿巖深度合理選取外,還應與放出橢球體短半軸的大小相適應,它們之間有如下關系:
合理的崩礦步距
合理的崩礦步距是當分段高度、回采巷道間距與端壁傾角一定時,唯一能調整崩落錳礦石層形態的參數是崩礦步距。依據放出橢球體的外形可以確定崩礦步距的非常大值與較小值,其非常大值與放出橢球體短半軸相等。這就避免了正面廢石混入造成的正面損失,但此時殘留脊部錳礦石損失大;其較小值等于放出橢球體的短半軸長度之半。這時損失減少了, 但貧化加大了。因此,實際采用的崩礦步距介于土述非常大值與較小值之間。
合理的端壁傾角
端壁傾角不同,橢球體發育程度亦不同;此處,端壁傾角還與覆蓋巖石的壓力以及錳礦石與廢石的塊度有關,橢球體的發育程度和礦巖塊度直接影響放礦的損失和貧化。
端壁傾角及端壁面的粗糙程度對放礦橢球體的發育有直接影響。端壁前傾時,放礦橢球體被端壁切去一大半,放出體積較小;端壁后傾時,放出橢球體只被端壁切去一小部 分,放出體積較大;端壁垂直時影響介于兩者之間。放出橢球體因端壁傾角不同而被切去多少,可由軸偏角大小來表示,被切去的多少與軸偏角大小成反比。圖10-64表示軸偏角與端壁傾角的關系。
在分段高度、回采巷道中心間距、崩礦走距及回采巷道規格等參數不變的條件下,端壁傾角與錳礦石回收率間的關系如圖10-65 (試驗所得)的曲線。端壁傾角的理想值為90°~ 100°。試驗證明,端壁傾角后傾對放礦有利。
-END-
泥質生物碎屑灰巖層,巖性復雜,巖性及厚度變化均較大。顏色為灰白、灰黃、黃綠等雜色。條帶一透鏡狀交替互層構造,生物碎屑結構及鮞狀結構。
礦石的物質組分,原生的碳酸鹽錳礦石在后期遭受氧化的情況下,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變化特征是:二價錳向高價錳的轉化過程中,易溶的鈣。鎂流失,大量的二氧化碳逸散,而穩定的硅、鋁卻伴同錳、鐵相對地富集。
據資料記載,康滇古陸及越北古陸在晚古生代之前業已形成。且中泥盆世在越南北部地區有濱海相和瀉湖相的沉積鐵礦分布
一般金屬礦床多賦存在山地,有時難于找到較大的能集中布置的各類廠房的工業場地。在這種情況下,可分散布置各個場地。在不占良田,少占農田的前提下,工業場地還是盡量布置在地形平坦或坡度平緩的地方,以便于在場內敷設運輸線路和較為集中布置廠房。
檢查巷道通常布置在儲礦段的變坡處、溜井斷面的變化處以及溜井的轉折點等容易發生堵塞的地段。檢查平巷從放礦方向的側面和溜井的儲礦段接通。平巷內應設置密閉防護安全門、高壓水管、壓氣管等,以防止溜井卸礦時粉塵進入及供必要的處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