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3 10:03:27
作者:世邦機器
巖漿起源與構造的關系
對于東北平原、大興安嶺,蒙古高原東嫩三個帶,我們至今還沒有獲得巖漿起源的溫壓數據。因此,我們只能從巖漿的化學組成,變異趨勢等特征來進行比較和推測。從巖漿的化學組成及巖漿中組分的變異趨勢來對比,東北平原帶和蒙古高原東緣帶主要是強堿性的碧玄巖巖漿,可與老爺嶺帶的巖漿起源相類比,可能是一個微弱上升的地幔熱柱流或上升的地幔熱柱流的收縮后退;大興安嶺帶的原生玄武巖巖漿組成變異范圍較大,從碧玄巖一堿性橄欖玄武巖,可與龍崗山脈帶的巖漿起源的機理相類比,可能有一個較強的上升的上地幔熱枉流。
另外,在龍崗山脈大椅山東面一些晚于大椅山火山的火山錐由橄欖拉邐玄武巖組成,因而,雖然大椅山玄武巖巖漿形成時,上地幔熱柱的上浦強度小于寬甸黃椅山,從整個龍崗山脈來看,它完全可與寬甸黃椅山類比,可能有一個較強的上升的上地幔熱柱流。在玄武巖生產線上,每項都是嚴格把關的,包括玄武巖加工設備。可以推測,新生代時期東北地區發生了上升的上地幔熱柱流,低速層頂面上升,引起上地幔熱狀態發生了劇烈的改變,由大洋地溫轉變為大洋中脊地溫,整個地區的上地幔溫度急劇上升,由于上地幔的熱膨脹,整個巖石圈抬升、伸展、拉張,形成巖石圈深斷裂,造成大陸裂谷構造環境。在拉張作用較強烈的拉張中心帶,如龍崗山脈帶,大興安嶺帶,由于巖石圈拉張速度較大,使得上升的地幔熱柱或低速層頂面的強烈上涌,在這些構造上的弱化地帶形成巖漿房。
先是形成碧玄巖巖漿,隨著強烈上涌的熱柱流的繼續上升,由于壓力的降低,局部熔融程度加大,轉變為堿性橄欖玄武巖巖漿的形成,末了達橄欖拉斑玄武巖巖漿,它們夾帶著大量的上地幔橄欖巖碎塊相繼噴出地表。看來,新生代時期東北地區在構造上的活化,進人大陸裂谷構造的發育時期可能是與該區上地幔變熱造成的不穩定性有關。
在華力西時期,汪清地區處于地槽構造環境,輝石巖巖漿可能是在洋中脊強裂拉張的構造環境下發生,輝石巖巖漿的化學組成以及巖漿起源的P-r條件所顯示的強烈上升釣上地幔熱流,是與大洋中脊的構造環境相適應的。相比之下,新生代玄武巖巖漿活動所反映的上地幔熱柱的上升強度要弱得多,這是與相對的弱拉張構造環境的大陸裂谷構造相適應的。
-END-
白頭山鈉質堿性粗面巖和堿流巖 是一次大規模的中心式火山噴發的產物,以白頭山天池為噴發中心,構成白頭山火山錐的主體。
本區二輝橄欖巖及其中尖晶石的Cra03含量多數偏低,而且波動很大。鉻和鎂豐度之間也無相關性,這與國外大多數二輝橄欖巖包體的Cr20s含量穩定于0.3-0.4gs;不同。
晶及其礦物化學區內含超鎂鐵巖包體的新生代玄武質巖石中,常伴有單斜輝石、歪長石、石榴石、金云母及鈦磁鐵礦等巨晶。
沿著這些達巖石圈深度的裂谷,幔源的玄武巖巖漿大量地、頻繁地噴出地表,大陸邊緣解體,逐漸向過渡型、大洋型地殼轉化。
我們曾采用過此法(路鳳香等,1981),該法的原理是,當原始源巖總組成相同時,二次不同程度的局部熔融作用必定產生二個杠桿,同時該源巖總組成必定在這二個杠桿上。
巖漿演化系列的特征我們選擇東北地區所見到的巖漿化學組成變化范圍非常大的遼寧寬甸黃椅山火山錐為例,來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