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綜合利用途徑的擴大及云母制品品種的增加,云母生產企業的產品結構已從生產大片云母為主的產品結構,逐漸轉移到以加工碎云母為主要產品的產品結構。
一般說來,可以認為,凡是云母都能作為云母紙的原料。但事實上由于云母本身的結構和組成不同,在云母紙制造過程中對工藝的適應性以及過程反應都不一樣,所制得的云母紙性能亦有差異。
分選的目的主要是去除不適于制造云母紙的粘結片、黑云母,綠云母以及與云母伴生在一起的其他雜質和外來雜質,以保證云母紙的電氣性能和機械性能。
試樣表面先用帶有酒精的綢布擦凈,再用干凈的綢布擦凈,然后在102-105~C的烘箱中烘焙2小時,試樣經烘后立即投入干燥器內,試樣表面應一直保持清潔。試驗溫度為20±5。0,試樣從干燥器中取出進行測定。
楚賓斯克礦床:基巖為不同礦物組分的片麻巖,屬白海太古代雜巖系。該礦床的偉晶巖就其礦物組分和工業意義而言,可分為若干類型。
采礦方法的全部云母損傷程度是以切割工作和在礦塊上部用炮眼崩礦的露天開采的工業原料出成率的比較方法來評價的。
由于應用不同的采礦方法,開采和加工1米。礦石的結果可得到不同數量和質量的生料以及成品。所以,應用不同的采礦方法,不僅開采1米。
非常大為650米。采礦工人勞動生產率為2.5―3米。礦石損失為回采儲量的(不包括礦柱回采)2%,貧化13.8%。
受到褶皺構造破壞的阿爾丹礦床的云母比斯柳迪揚卡礦床的云母具有更大的損失。瑪姆―楚依和利克拉托夫礦床的致密板狀云母比這些礦床的非致密板狀云母和“針樅體構造”的云母的損失要小3/5到2/3。
在研究由留礦采礦法放出毛礦時的云母晶體損傷程度的時候,生料試樣是在礦房內崩礦過程中采集的,這時,試樣是在每個崩礦層分別選取,而后,合并為代表整個礦塊中全部生料的總試樣。
礦塊長47米,中段高28米。采準工作包括沿頂板和底板開掘兩條運輸平巷和開掘兩個天井。掘進兩條平巷是由于礦體厚度很大,而且需要從由留礦房中均勻地放礦,同時要減少平巷上部礦柱中的礦量。
試樣中的晶體重量損失為這一生產過程的總損失。這里,主要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生料的實際組成以及晶體厚度同云母損傷程度的關系。
例如,開拓礦量損失了,就不能據之掘進采準巷道和無法進行回采工作,因而就可按礦床的勘探費用和基本投資的折舊費來計算經濟損失。
在增加風流速度的情況下,為確定空氣與巖石熱交換的量,在模型實驗中,通過平峒的空氣流量取18000、36000和54000公斤/小時。平峒口處(通風網路的起點)巖石的溫度直接取決于外部氣溫。
巷道自然通風:冬季,在風流流動之初就可觀察到巖石溫度顯著下降。距峒口60米、離峒壁1米深處2月份巖石的溫度為一12.5℃,而300米處僅為-500C。
用數學統計原理確定每一類型“標記”晶體需要的和足夠的數量。生料是由不同面積的云母晶體所組成。
從下面的探討看出用這種方法采掘生料的工藝過程是可以適應于不同厚度的礦體的。應用這種方法可以開采厚度為1米以內和由1到5米的脈狀礦體,也可以開采大型的傾斜和緩傾斜礦脈。
技術科學博土K.M.查爾克維阿尼教授曾分析了有色金屬地下采礦方法的評價方法問題,他建議根據參與比較的采礦方法對保安、經濟、效率和選擇性等每一項要求所能滿足的程度進行比較。
滿足上述要求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礦石和圍巖的物理性質,礦體形狀和尺寸,礦體埋藏要素,礦體分布對地面建筑物和水源的影響,礦石價值,礦山區域經濟特征,采礦方法對損傷引起的云母損失量的影響。
瑪姆―楚依結晶巖層大量富集偉晶巖脈,它的分布有某些規律性。稱之為富化貫入帶的南東部的偉晶巖較為集中。
許多著作,根據采礦技術因素闡述了采礦方法的選擇。因此,專門研究確定云母礦床的礦體埋藏要素、接觸特征及均勻程度等等的影響是不適當的,因為在現有的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就已經可以對上述各因素作出評價。
探索合理的崩礦方法和鑿巖爆破參數,不僅是為了提高每米炮孔的出礦量,降低不合格大塊量和爆破材料消耗量,而且還是為了保證云母晶體的損傷較小,這是主要的課題。
在某些云母礦山中僅有第二類損失。充填料中的云母損失是一種獨特的損失,它主要是因為在井下條件下選別礦石所造成的。
埃麥爾札克礦山采礦方法的選擇如下:根據礦體和圍巖的采礦技術特征和為保證云母質量而直接在工作面挑選云母的必要性,應認為,采空區充填法對該礦床是較合適的采礦方法。
云母礦床開采時,在許多礦井和平峒中,采用自然通風法進行工作面通風。沒有人工通風和空氣預熱,常會引起運輸巷道結冰,回采礦塊氣溫處于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