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舊城拆,新城起,隨處可見的建筑垃圾最終是怎么處理,大家是否想過它們最終會去到什么地方?我們知道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指定回填,目前據統計,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
以500-600噸/萬平方米的標準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那么其產生的建筑垃圾將令人震撼。
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消耗大量的土地資源,對施工單位來說產生土地征用費、垃圾清運費等費用,同時,在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又對環境造成更加嚴重污染。
1. 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僅以北京為例,據相關資料顯示:奧運工程建設前對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設,北京每年都要設置二三十個建筑垃圾消納場,造成不小的土地壓力。
2. 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威脅。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
3. 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現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而填埋區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