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業礦體(1號)呈層狀,走向長約2000米,傾斜寬非常大1500米,厚0.5―5。6米,平均1.1米,含Mnl5―35:,6,平均20%。
受變質沉積錳礦一般分上曠層和下礦層,以上礦層為主。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規模較小,長一般為82―460米,厚1―8米,寬20―50米。
區內江口組發育,分布亦廣。以安化、溆浦、黔陽、洪江至貴州錦屏一線為界分為兩個沉積區。
含錳巖系為震旦系下統南沱組,上統陡山沱組及奧陶系中統。在下二疊統茅口組之硅質巖層中亦見有鐵、錳結核存在。
含錳層中層理發育,在不同的層位發育刁;同類型的層理。頂部無礦層巖石為塊狀或團塊狀構造,無明顯層理;
泥質生物碎屑灰巖層,巖性復雜,巖性及厚度變化均較大。顏色為灰白、灰黃、黃綠等雜色。條帶一透鏡狀交替互層構造,生物碎屑結構及鮞狀結構。
道縣后江橋鐵錳多金屬礦床,位于南嶺東西構造帶,南北向上古生界復式向斜(駟馬橋向斜)西北邊部。主要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產于泥盆系上統余田橋組(D3s)底部白云巖中。
大冶譚家橋錳礦,位于大冶縣西南約20公里。為小型風化型錳帽礦床。該礦區介于江南古陸與淮陽隆起之間的褶皺斷裂帶中。
上述可見,東西兩區江口組在沉積厚度,巖性建造、發育程度上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南東區發育完整,厚度大,巖性建造復雜,為長期沉降區
成巖成曠之后,這一帶印支一燕山期巖漿活動劇烈。因此,礦層東部愈近溈山巖體含硫錳礦愈高,且與斷層無關。
錳礦體呈層狀產于黑色炭質頁巖中,產狀與圍巖一致。分上下礦層,間夾0.43――0.8米、局部2.01米黑色含錳炭質頁巖或含粉砂質炭質頁巖及含錳白云巖透鏡體。
地層出露簡單,巖性變化比較穩定。由元古界前震旦系板溪群組成基底,其上是震旦系下統蓮沱組,南沱組、上統陡山沱組和留茶坡組,寒武,奧陶、泥盆及二疊系本區均有出露,老第三系和近代沖積層亦較發育。
依據礦石的礦物成分,分為氧化礦石與碳酸錳礦石兩類,氧化錳礦又有原生與次生之分。碳酸錳礦主要由藻屑泥晶菱錳礦、白云石,次由炭泥質、錳方解石及少量軟錳礦、硬錳礦、錳柘榴石、綠泥石等組成
基本特征與半局限盆地相相似,但分布在較為開闊的濱海地帶
錳礦賦存于碳酸鹽巖與黑色炭質、硅質、泥質板巖的過渡相中,當礦體延至單一的白云巖或灰巖中,即行尖滅。
湘潭錳礦礦石中藍藻化石的發現,說明本礦床的成因不僅僅是化學作用,生物作用成礦,尤以錳礦之富集與之有更密切的關系。
瑪瑙山鐵錳多金屬曠田東部的千里山花崗巖體東緣,即為巨大的柿竹園鎢錫鉬鉍礦床所在,后者產于泥盆系上統余田橋組泥質條帶灰巖與千里山巖體的接觸帶上。
從區域上看,雪峰運動初期本區開始上升為陸,由于上升幅度不一,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了若干北東向的坳地,為后來碳酸錳礦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古地理條件,造成今日川、湘、黔三省毗鄰地區豐富酌碳酸錳成礦區。向南東及江南古陸高處,成礦也就可能不十分有利
礦石以假鮞粒菱錳礦組成的塊狀構造為主,條帶狀構造次之。條帶狀構造又以菱錳礦條帶息密及外形不同分為密集條帶狀構造、稀疏條帶狀構造和不規則條帶狀構造三樸。
本礦床的碳酸錳礦,礦體呈層狀,層位固定,礦床規模大,礦層平均厚度在2米以上,較厚達11米,較薄0―0.5米,夾層甚少。
碳酸錳礦石,受原生沉積與次生氧化的影響,其富集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向斜區礦石晶位高于單斜區礦石品位,淺部礦石品位高于深部。
該礦區含錳巖系厚度變化大,o―18米,一般13米,由南而北有增厚趨勢。錳礦體呈似層狀賦存于含錳巖系下部的炭質板巖和白云質灰巖的過渡帶上。
區內巖漿活動劇烈,據其相互切割關系大致可分中粗粒花崗巖巖株一細粒花崗巖巖脈一花崗斑巖巖墻一輝綠巖巖脈四次浸入。
礦物包體爆烈法測溫結果(15件樣):黃鐵礦310℃,方鉛礦246℃,閃鋅礦236℃,方解石268℃。
地表的氧化錳礦與碳酸錳礦在空間不相連接。在深部S155線見隱伏的氧化錳礦直接過渡為碳酸錳礦,此類氧化錳礦含Mn30.66%,平均14.08%,礦石主要由硬錳礦、軟錳礦、褐鐵礦組成。